鲥鱼怎么吃好吃?
在长江中下游一带,有一种很特别的鱼,被称为“鲥鱼”; 这种鱼肉质鲜美,鳞下脂肪丰富,蒸、煎、炖、煨皆可,是餐桌上的上等菜肴。 用普通的锅具和调料就能将它的美味激发出来。 《红楼梦》中曾提过这种鱼,名为“鲥鱼”“鲜鱼”,作者描写道: “那边贾母这边说,‘我正想着,怎么不见了虾米呢’,丫头们忙去拿鸡蛋,煮茶。宝琴笑道:‘二姐姐,你可以吃饭去了,就只别带着他们同去吃,免得闹。’” 这儿的鲥鱼应该是咸水鱼,即现在所说的海鱼了! 因为当时淮阳河道通畅,河运发达,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半岛到江苏南京的万里航道,不仅运送粮草和物资,也使得海洋鱼类成为百姓日常佳肴。
《红楼梦》第八十四回中提到:“宝玉因让晴雯等吃螃蟹,说道:‘太太过了生日,余下的钱,添上请老太太、老爷、太太赏雪,明日再来请姨太太。’” 这里提到的“请老太太、老爷、太太赏雪”的“雪”字很有讲究,指的是大雪之后,人家送来的“贺雪片”,也就是如今所说的“贺年卡”——这跟如今的过年习俗是一样的。
《清稗类钞·元旦》中记载: “是日,至友皆来拜年,主人西向设宴,谓之‘暖席’。由黎明直至暮色苍茫,觥筹交错,高谈阔论,无闲言及恶语。” 在古代,新年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春”所决定的,立春是农历年的第一个节气。立春过后,白昼越来越长,寒冷逐渐消退,万象更新。
人们会在立春日剪春纸、买春牛,进行传统民俗活动“咬春”,而“咬春”的食物就是萝卜——这是因为萝卜味辣,生食有祛痰,消炎的作用,而且含有营养物质,能够补充冬季体内缺失的能量。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想吃什么都能买到,因此“咬春”的习俗也逐渐被遗忘,不过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这一习俗。 除了吃萝卜之外,古时还有“打春”的风俗。
清代李斗所著《扬州画舫录·东关竹枝词》中有记载: “妇女酌酒先祝爷,又拜夫君寿百春。醉后乱题桃符句,夜深犹拨洞房灯。” 这里的“寿百春”就是指“春”神,“祝爷”则是把福、禄、寿三星中的“寿星”当成“春”神来表达祝福的意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