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圆子怎么做好吃?
把生粉换成面粉,就是北方的烙饼了; 把水换成牛奶,就是西方的奶黄包; 用清水和成团,包上馅儿,做成小圆饼蒸熟,就是广东的烧麦; 搓成长条,用刀切成段,煮熟,就是江南的糕团; …… 可见这个“团”字是很有历史的。这个字的本义是指把水和米粉调成糊状,做成圆形食物。 而做“汤圆”,则是“团”的引申义之一——用面粉(或糯米粉)和水调成糊状,揉成球形,再下锅煮。
《事林广记》中提到了“圆子”的制作方法:“细罗五合(1),滤清(2)。以盐少许调匀,剁烂生姜二两为末。用面三两作饼,生姜三片铺底,放圆子二三个,以薄饼盖之,急火煎熟。宜用茶送下。” 这里提到的圆子,和我们现在吃的汤圆的形状有些相似,但体积比我们的汤圆大一些,并且是像饺子那样“带汤”的。
这种带有汤汁的圆子,可能更接近现在的汤团、元宵之类。而我们现在吃的汤圆,则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流行的。 关于“汤圆”由来的传说有很多,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:明朝正德年间(公元 1506—1521 年),御膳房做了一种面食,形状像一个个的小球,皇帝吃了很好,就问了这是啥呀,厨子不敢说是新东西所以撒了谎,说这是汤圆,取团圆之意。从此这玩意儿就在宫里流行开来,并传到民间。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,似乎更靠谱些:明代,在江南一带,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都要举行“元宵”盛会,人们做“汤圆”(当时称“汤丸”),“凡数夕(七夜晚),灯光明亮如昼,妇女相约为汤圆酒会,舞狮、耍龙、划旱船、踏高跷等百戏尽陈。士女倾城观之者不绝”(《嘉定县志》)。我怀疑,可能是这些“汤圆”的形状和后世汤圆的样子不同,而是像我们今天吃的元宵,因此有人把今天的“冬至圆”误认为是从冬至开始的节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