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花比喻什么作用?
自先秦至南北朝,对花木竹石的审美欣赏,已很普遍,但多为“片断”描写,并未形成一种审美思潮。至唐代,由于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,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,精神比较舒畅,开始有闲情逸志对花木、竹石等自然景物作“全面”的欣赏,甚至将它们融进生活,用来点缀生活。如王维的辋川别业,在营建中便将别墅内部分为“辛夷坞”、“竹里馆”、“柳浪”、“茱萸涧”、“鹿柴”、“槐洞”、“漆园”、“采荇亭”等等。唐代,不仅有竹苑、果园,而且有以观赏牡丹为主的“牡丹园”,以观赏芍药为主的“芍药圃”,以观赏莲花为主的“莲园”等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咏叹花木、竹石的文艺作品,大量出现。
“桃红复含宿雨,柳绿更带朝烟。花落家童未觉,莺啼山客犹眠。”
“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”
以上分别是王维、黄巢咏叹物象的佳作。王诗将人和自然高度融合,表现出一幅和谐、安谧、宁静的生活画卷;黄诗看似咏叹菊花,实则抒发自己胸怀大志、必有作为的坚定信念。但他们的咏叹,尽管十分动人,却还只是“欣赏”自然,都还是从欣赏对象的自然属性中寻找思想和感情的契合点。